第六十五章 过来啊(2 / 3)
&esp;&esp;其实这事没什么好商量的。只要王霄不反对,那朱高炽登基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。
&esp;&esp;定下来日子和流程,后面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。
&esp;&esp;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初七,朱高炽正式登基。
&esp;&esp;改元定次年为洪熙元年,立朱瞻基为太子。
&esp;&esp;登基之后朱高炽发布大赦令,赦免了被流放到奴儿干都司的那些建文旧臣,允许他们重返中原。
&esp;&esp;同时还推翻了许多之前的冤案,像是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案等等。
&esp;&esp;任命之前被朱棣关押的夏原吉和吴中为朝中重臣,逐渐疏远内阁三杨。
&esp;&esp;暂缓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,取消了茶马贸易等等。
&esp;&esp;新皇登基一连串的动作让朝臣们有些慌乱,尤其是那些依靠靖难之役起家的功勋们更是如此。
&esp;&esp;而等到朱高炽表示有意迁都回应天府的时候,这种不满达到了巅峰。
&esp;&esp;许多靖难功勋认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,他们主动联络起来然后去找王霄。
&esp;&esp;在朱棣的遗旨里是任命王霄监国的,也就是说让他掌握朝政大权。
&esp;&esp;可在朱高炽的登基大典之后,王霄别说是去监国处理朝政了,他就连朝会大殿都没再去过。整天都宅在东宫之中不出门。
&esp;&esp;如果不是王霄时不时的会去军营之中露个脸,那朝臣们都该怀疑王霄是被软禁起来。
&esp;&esp;在这些人看来,王霄被皇帝限制了权力肯定会心中不满。他们可以用王霄的名义来与新皇帝对抗。
&esp;&esp;只是,这些人来到东宫门外甚至就连大门都进不去。
&esp;&esp;守卫东宫的军士翻来覆去只有一句话“太子殿下说了,谁来拜访都不见。”
&esp;&esp;真的是谁都不见,就连于谦上门都不见。
&esp;&esp;王霄自然不是被软禁,也不是被朱高煦剥夺权力,他是自己交出去的。
&esp;&esp;他自己在绣春刀的世界里就做过皇帝,知道皇帝是一种天性就会怀疑一切的生物。
&esp;&esp;若是王霄真的一手掌握朝政大权,一手捏着全国精锐兵马。那他与朱高炽之间的冲突就将真正的不可避免。
&esp;&esp;朱棣刻意如此安排,算是一种报复也算是一种考验。
&esp;&esp;朱棣一向瞧不起太子朱高炽,认为他太过软弱毫无魄力可言。
&esp;&esp;王霄和朱高炽矛盾激化从而举兵谋位,这或许才是朱棣想要看到的。
&esp;&esp;朱棣认为自己是一代人杰,而王霄比起他来也差不了太多。他希望王霄能够早早的上位,而不是让那个毫无魄力可言的太子占据位置。
&esp;&esp;至于上位的过程,无关紧要。
&esp;&esp;大不了就是又一次的靖难之役,有什么大不了的。
&esp;&esp;正是因为看出来了这其中的弯弯绕,所以王霄才会主动将朝政大权交还给朱高炽。
&esp;&esp;朱高炽监国二十年,朝廷上下都是他的太子党。想要通过把持朝政来大权在握,那是痴心妄想。
&esp;&esp;王霄紧紧握在手中的,唯有军权。
&esp;&esp;整天宅在东宫里的王霄,当然不可能天天都是忙着填充孙若微姐妹的身心。
&esp;&esp;虽然他的身体素质很好,持久力很长。可天天这么整,他也受不了。
&esp;&esp;王霄大部分的时间除了与孙若微调情之外,更多的是用在学习知识上。
&esp;&esp;除了许愿人赠送的能力不会遗忘之外,其他的记忆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淡化。
&esp;&esp;王霄会在这个世界里待上很久,可他终究是会有离开的那一天。
&esp;&esp;漫长的时间,可不能都白白浪费掉。
&esp;&esp;上午的时候温习剑术,骑马,射箭。坚持不断的练习从而形成肌肉记忆。
&esp;&esp;下午的时候画画,读书,下棋,摆弄乐器。
&esp;&esp;皇宫之中有全天下最出色的老师,王霄可以从他们那里学来最好的知识。
&esp;&esp;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做到了极致,都会让人为之震撼。
&esp;&esp;就像是王霄曾经看过的一则新闻。某位小伙子在看了电影赌神之后苦练摇色子的技术。十多年后终于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